智永的千字文现存至少有关中本和真迹本的不同差异,我今只讨论其真迹本与兰亭帖的相似相近处。虽历代将《兰亭帖》摹本视为旷世书法圣品,近乎神化,但仍有多人疑《兰亭帖》疑为智永所著作,然亦无损于王羲之「书圣」地位。
一、多人将兰亭帖疑为伪作
一、南宋姜夔率先质疑:「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馀轴,当时惟言《黄庭》
《乐毅》《告誓》,何为不及《兰亭》?】
二、清末广东书家李文田断言「文尚难信,何有文于字」他认为,晋人书法不
应脱离汉魏隶书,所以《兰亭序》不可能是王羲之书。
三、1965郭沫若在《文物》第六期上发麦《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
伪》一文指出,《兰亭序》不仅从书法上来讲有问题,就是从文章上来讲
也有问题。
四、1965年7月8日 毛泽东致函郭沫若,就《兰亭序》引起的不同看法作出指
示:「笔墨官司,有比无好。」
五、此后启功、李长路、章士钊、高二适等名家都对《兰亭序》真伪问题的
公开论辩,双方各执其理,这就是著名的「兰亭论辨」。
传言高二适先生颇用意气,有「何来鼠子敢跳梁,兰亭依旧属姓王」一句
回击郭沫若。然迄于今日,由《兰亭序》引发的疑案,仍聚讼纷纭,难有
定论。
贰、辨证论述
关于《 兰亭序》一文真伪,基于下列事实: 一、东晋至初唐200馀年间未列于古文名篇
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可以算是古文名篇,但为什麽此前晋文最完备之梁昭明太子萧统的《文选》未见此文。两位六朝文专家许槤的《六朝文絜》、王文濡的《南北朝文评注读本》也不选此文。其次梁武帝所收王羲之书帖二百七十馀轴,也没有《兰亭序》在内。《东晋至初唐200馀年间,《兰亭序》未见著录,与此文地位殊不相称。
二、《兰亭序》与《临河序》文字上有异
《临河序》之名见《世说新语》的南朝梁人刘(峻)孝标的注文。郭沫若认为《临河序》文可信,《兰亭序》文不可信。《兰亭序》与《临河序》文字上有异,主要有两点不同: 1.文中,增「夫人之相与」以下述王羲之情怀襟抱之167字; 2.文末,无「右将军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」以下40字。此外,文中有两处改易,语序亦略有不同。 《临河序》文末40字为《兰亭序》所无,「注家有删节右军文集之理,无增添右军文集之理」。据此,李文田断然否定《兰亭序》出自王羲之之手。 3.兰亭之会乃仿金谷之会,序文亦拟石祟《金谷序》。《临河序》、《金谷序》内容篇幅「相应」,而《兰亭序》、《金谷序》文次结构「不相合」,故所增文字「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」。
4.郭沫若认为考证《兰亭序》之依托者是王羲之七代孙、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。郭氏认为:「智永很会做文章,不仅《兰亭序》的『修短随化,终期于无』很合乎『禅师』的口吻,就其时代来说也正相适应。」至于智永所增文字之「胎盘」,则为《金谷序》中「感性命之不永,惧凋落之无期」一语。
三、《兰亭序》书体字迹考证
1. 清李文田从书体上否定定武《兰亭》为王羲之笔迹:「东晋前书,与汉魏隶
书相似。时代为之,不得作梁陈以后体也。」
他认为晋人书法,应不脱汉魏隶书面貌,故世无《兰亭序》书。结论曰:
「文尚难信,何有于字?」(《定武(兰亭跋)》。
2. 1965年郭沫若:「天下的晋书都必然是隶书体」「《兰亭序》的笔法和
唐以后的楷书是一致的」就字迹论。
王羲之书笔势雄强多柔和少,而兰亭法帖字迹相当妩媚多雄强不足。就笔意
论。晋书须有隶书笔意,而兰亭法帖被称为行书的最高峰,已脱隶书笔
意,王羲之是隶书时代的人,怎麽能把隶书笔意丢尽呢?
3. 郭沫若说,陈代知名大书法家智永,其用笔结构和《兰亭序》书法完全是一
个体系。可以直截了当地说,今存神龙本墨迹就是《兰亭序》的真本了。这
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。赞同郭说有启功、宗白华等人,反对者
有章士钊、高二适等人。
参、兰亭帖与智永真蹟千字文笔法相通处
一、露锋与疾涩弹劲用笔
轻刷用笔、以意带劲,著重强调弹挑、提顿与钩带的弹动笔法。运笔势速大胆明快,充分显示其疾势涩劲之内功已达化境。智永千字文的速度感与露锋起笔是历代帖中少有的睿智与大胆,这说明了他的功力与高明。其流畅书风与兰亭帖毫无差别。在表现上兰亭帖之用笔比较慢一些耳。
二、以笔腹收笔:
在收笔的地方以笔腹轻压比起露锋反而比较省时。智永千文大量的露锋起笔,带给欣赏者飚风爽快的感觉与效果,多数的直画和横画以圆笔收笔适当的调和了画面,以圆润来掩避锋芒。在兰亭时因恭敬书写,速度稍缓,笔法乃同于笔腹快收锋鋩,这相似于隶书笔锋的快收笔法。
三、方圆转折并用:
在横折笔法中转折并用,大处用转,小处用折。智永在高速动作时採大量的折笔,且刻意加重,呈现缓疾变动的视觉效果。而兰亭帖亦同,只是效果稍缓和。
四、映带充分表现:
智永千字文在起笔与连笔的牵丝上表露其才能到极至,表现出字的血脉。运笔务求势能多,曲转多,韵意盛,旋律鼓荡、姿态丰盈达至妙境。其映带效果与兰亭帖无异。
五、剧烈提按变化:
对于千字文的剧烈提按的弹动用笔能力,笔意极为尽兴。米芾说:「虽气骨清健,大小相杂。如贵胄偏性,方循绳墨,忽越规矩。」苏轼评:「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,故举用旧法,非不能出心意、求变态也,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!」以上指出其意笔灵动,挥毫极为尽兴,才有如此表现。此在兰亭帖中也有自然表显。
六、用笔扁侧:
在笔法上智永扁侧用笔,末端又适度发挥煞车作用,笔调动静分明,表露其轻灵功夫的熟透境界。在兰亭帖未尝不是如此
七、柔中带刚,雄强峻挺:
智永用笔圆润流畅,骨气雄强,尤其是为小字,更能发挥其快利豪爽的特长。其灵快飞动、圆转连緜,毫无僵化紧黏抖动的拘拌,玩赏奇绝妙境迷人非凡,超逸优游,流动飞舞、行云流水的境界。在兰亭帖中也可见此长处。